做好课堂分层次教学
李利芳
课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它的核心是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差异化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要做好课堂分层次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环节入手,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
一、核心理念:不是将学生分层,而是将教学分层
首先要转变观念: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上“好、中、差”的标签,而是为了让教学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它的目标是:
让学困生“吃得了” -> 建立自信,掌握基础。
让中等生“吃得好” -> 稳步提升,鼓励创新。
让学优生“吃得饱” -> 拓展深度,挑战自我。
二、实施前的准备:深入了解学生
这是成功的基础。没有准确的学情分析,分层就是盲目的。
诊断性评价:通过课前测、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与学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倾向、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动态分组:根据诊断结果,可以将学生进行隐性、动态、灵活的分组。分组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随时调整。可以命名为“探索组”、 “发展组”、“挑战组”等更具激励性的名字。
三、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分层策略(关键环节)
1. 教学目标分层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清晰、可达成的学习目标。
基础层(A层):掌握核心概念、公式、定理,完成基础练习。
例如(数学):理解并会应用勾股定理公式解决基础直角三角形问题。
发展层(B层):在掌握基础上,能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解决稍有变化的问题。
例如(数学):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挑战层(C层):能进行综合应用、迁移创新,解决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例如(数学):能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或解决需要添加辅助线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复杂问题。
2. 教学内容与任务分层
这是分层次教学最直接的体现。
课堂提问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基础性问题(是什么?):提问学困生,帮助他们获得参与感。
理解性问题(为什么?):提问中等生,促进其思考。
拓展性、评价性问题(你怎么看?如果…会怎样?):提问学优生,激发深度思考。
练习与活动分层:
“基础题”(必做):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确保底线。
“拓展题”(选做):为完成基础题的学生准备,有一定综合性。
“探究题”(挑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注重创新和实践。
小组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分配不同角色,如记录员、汇报员、质疑者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3. 教学过程与方法分层
教师指导:对学困生给予更多个别指导和提示;对学优生则重在点拨思路,鼓励自主探究。
学习路径:提供多元的学习资源(如文本、视频、图表),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
课堂节奏:新知识讲解时照顾大多数,练习和探究环节则为不同学生留出空间。
4. 评价与反馈分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促进学习。
评价标准分层:用不同的尺度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困生的进步要不吝表扬,对学优生的创新要充分肯定。
评价方式多元:不仅看考试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如课堂参与、小组贡献、作业进步情况)。
及时反馈: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告诉学生“哪里做得好”以及“下一步可以如何改进”。
四、一个简单的课堂操作模型: “三层任务单”
每堂课可以设计一张包含三个层次任务的学习单:
“核心区”(基础巩固):本节课最基础、最关键的知识点练习。要求所有学生完成。
“拓展区”(知识应用):将基础知识应用于新情境的题目。鼓励大部分学生尝试。
“挑战区”(思维飞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或探究性的任务。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五、注意事项与挑战
避免标签化:分层是隐性的、动态的,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采用“任务分层”而非“学生分层”的说法。
教师工作量:备课量会增大。解决方案是:集体备课,共享分层资源;善用信息技术辅助;初期不必每节课都完美分层,可以从一两个环节开始尝试。
课堂管理:需要对不同进度的小组有清晰的指令和规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给学生选择权:允许学生在完成本层任务后,尝试挑战更高层次的任务,激发其内在动力。
做好课堂分层次教学,本质上是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它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养、更强的课堂掌控力和更深的对学生的爱。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但一旦做好,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将会得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