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中职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
宋营飞
摘要: 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主阵地,其班级管理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中职班级管理,不仅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锤炼其意志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职班级管理中劳动教育存在的短板,并从理念重塑、内容体系、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四个维度,系统探讨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中职班级管理的实践策略,旨在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 劳动教育;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深度融合;实践路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班级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影响。然而,长期以来,部分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重管理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劳动教育往往被窄化为简单的卫生打扫或临时性劳动任务,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探索如何将劳动教育深度、有机、系统地融入中职班级日常管理,实现管理育人、劳动育人的同频共振,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当前中职班级管理中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部分班主任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停留在“体力劳动”层面,认为其等同于搞好班级卫生、完成学校分配的公益任务,未能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责任担当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深层价值。劳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缺乏系统规划,往往表现为临时性、突击性的活动,如“大扫除”、“学雷锋日”等,未能与专业学习、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形成有效衔接,内容零散,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实施方式多以指令性、分配式的集体劳动为主,学生被动参与,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劳动过程与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发展关联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持久热情。 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也往往侧重于“是否完成”的结果性评价,缺乏对劳动态度、过程表现、质量品质、创新精神等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导致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弱化。
三、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中职班级管理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深度融入,必须打破将劳动教育视为独立环节的思维定式,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
(一)理念重塑:构建“管理即劳动,劳动即教育”的班级文化
班主任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以劳育人”的管理思想。通过主题班会、名人讲座、优秀校友分享等形式,向学生阐释劳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营造“劳动最光荣、技能最宝贵、创造最伟大”的班级氛围。将班级管理的各项事务(如环境维护、公物管理、活动组织等)本身视为有价值的劳动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班级管理既是权利也是责任,更是锻炼自身组织、沟通、解决问题的宝贵机会。
(二)内容体系化:搭建“三位一体”的班级劳动教育内容框架
将班级劳动教育内容系统化为以下三个层面:
日常生活劳动: 这是基础层面。建立精细化、常态化的班级值日制度,不仅要求清洁,更强调标准、效率与维护。可将教室环境美化、绿植养护、图书角管理等任务承包到小组或个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爱护公物的责任心。
生产性项目劳动: 这是核心层面,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例如,计算机专业班级可成立“班级网络运维小组”,负责维护班级多媒体设备、制作活动宣传视频;数控专业班级可开展“工具保养与改良”项目,对实训工具进行清洁、维护甚至提出改进建议;烹饪专业班级可承包班级活动的茶歇制作等。将专业学习延伸至班级管理,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服务性创新劳动: 这是提升层面。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如协助图书馆整理、担任大型活动志愿者)、社会公益活动(如走进社区进行电器维修、科普宣传)。同时,设立“班级金点子”信箱,鼓励学生为班级管理、校园建设提出创新性建议,并对采纳的建议予以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实施路径多元化:打造“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运行机制
“岗位责任制”与“项目驱动法”相结合: 将班级常规管理事务设置为具体“岗位”(如节能员、信息员、礼仪员等),实行竞聘上岗、轮岗制度,让每位学生都有岗有责。对于综合性任务,则采用“项目驱动法”,如组织一次主题班会、筹备一场文艺演出,由学生组建项目团队,自主策划、分工、执行与总结,在真实情境中锻炼综合能力。
与专业课教学协同联动: 班主任主动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将班级劳动教育项目与专业课的实训内容、技能竞赛备赛等相结合。例如,会计专业班级可以模拟建立“班级财务部”,管理班费收支;汽修专业班级可以成立“车辆简易故障排查小组”,为教职工提供简单的咨询服务。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水乳交融。利用信息技术赋能管理: 借助班级微信群、在线协作平台等,建立劳动任务发布、过程记录、成果展示、评价反馈的数字化流程。学生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记录劳动过程与心得,便于过程性评价与分享交流,增强劳动的成就感和趣味性。
(四)评价机制科学化:建立“多元主体、多维导向”的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结果评价,构建注重过程、激励发展的评价体系。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评价、专业课教师评价甚至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不仅评价劳动成果,更关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协作精神、技能运用、质量意识、创新思维和安全习惯等。 建立“劳动教育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参与各项劳动活动的轨迹、反思与成果。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实习推荐等挂钩,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结语
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中职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它要求班主任实现从“管理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要求班级管理从“控制型”向“赋能型”范式升级。通过理念重塑、内容体系化、路径多元化与评价科学化的综合施策,能够有效激发中职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日常的、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实践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提升技能,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的实践探索仍需在不断反思与创新中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