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渗透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
韩燕子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下,德育教育需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道德观念尚在成型期的中职学生而言,在其核心专业课程——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更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德育工作与计算机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协同育人。
一、挖掘学科内涵,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
计算机科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应善于挖掘其内在的规则意识、诚信精神与创新文化。
首先,强化规则意识与责任感。在机房授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爱护设备、遵守机房管理规定,这不仅是学习要求,更是公共道德与社会责任的体现。通过讲解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破坏信息系统的不良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和法律意识。
其次,培养知识产权与诚信意识。在教授软件应用时,应强调使用正版软件、尊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坚决抵制盗版,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在此过程中塑造其诚实守信的品格。
二、构建和谐关系,在平等对话中浸润德育
德育的有效性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中职计算机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伙伴。
教师需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细致观察其心理特点,用亲切的言行赢得信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良好素养和言行举止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德育示范。同时,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大胆表达、勇于创新,在平等的交流中自然渗透团结友爱、感恩包容等价值观。例如,通过组织学生与陌生人互发电子邮件的活动,不仅能锻炼技能,更能提升其沟通自信与社会认同感。
三、整合信息资源,在内容拓展中深化德育
计算机强大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应突破教材限制,精心筛选和整合网络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例如,在讲授信息检索时,可引导学生搜索“大国工匠”事迹,学习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课余,可播放《汉武大帝》等优秀历史剧集片段,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和人文素养教育。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实现了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四、提升教师素养,在言传身教中引领德育
教师是德育渗透的关键执行者。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德育工作亦无止境,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计算机教师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以扎实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其谦虚好学的品质,引导学生成长为既掌握先进技能又具备高尚品德的高素质人才。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持久性工作。它要求教师自觉地将育人意识融入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做到“润物细无声”。通过学科内涵、师生关系、信息资源和教师素养的多维协同,方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最终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