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郭战宾
在德技并修” 的职业教育目标下,中职计算机专业需打破 “重技能轻德育” 的局限。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思政元素融入的具体路径,通过挖掘知识点关联、创新教学场景、完善评价标准,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计算机人才,为中职计算机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职业素养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教学聚焦编程、运维、软件操作等技能,忽视数据安全、网络伦理等思政内容,导致学生入职后易出现职业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学生对抽象思政内容兴趣低,传统 “说教式” 德育与专业教学脱节。
而数字时代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已从 “技术过硬” 转向 “德技兼备”。例如,网络运维岗位需严守数据保密原则,软件开发需规避隐私泄露风险,这些都需要思政教育的支撑。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计算机教学,既是落实 “立德树人” 的要求,也是解决教学痛点、适配岗位需求的关键。
二、思政元素融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立足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关联点
需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深度绑定,避免 “两张皮”。
在《网络安全基础》中,讲解 “防火墙技术” 时,引入《网络安全法》案例 —— 某企业因未部署防火墙导致客户信息泄露,被处以 50 万元罚款,引导学生认识 “技术合规” 的重要性;讲解 “密码学” 时,对比我国自主研发的 SM4 加密算法与国外算法,激发科技自信。
在《Python 编程》中,设计 “公益数据统计” 项目:让学生编写程序统计社区老人需求数据,既练习数据处理技能,又培养 “技术服务社会” 的意识;要求代码添加规范注释,渗透 “严谨做事” 的职业素养。
在《办公自动化》中,通过 “公文排版纠错” 任务,纠正学生文档格式混乱、错别字等问题,培养 “精益求精” 的工作态度;强调 “引用文献标注来源”,杜绝抄袭,树立诚信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政 “隐性融入”
借助计算机专业优势,用实操场景替代 “说教”,让思政自然渗透。
采用 “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基础》中,分析 “某直播间虚假宣传被封禁” 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电商直播的伦理边界”,既掌握直播运营流程,又明确 “诚信经营” 的底线。
采用 “项目驱动法”:在《图形图像处理》中,布置 “红色文化海报设计” 任务,要求学生融入本地革命历史元素(如烈士陵园、红色纪念馆),在 PS 实操中传承红色基因,完成后在班级展示,分享设计理念,强化价值认同。
采用 “情境模拟法”:在《网络运维》中,模拟 “企业服务器故障” 场景,让学生扮演运维工程师,在限时排查故障的过程中,强调 “及时响应、责任担当”,同时要求团队协作分工,培养沟通能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思政导向
改变 “唯技能” 评价模式,建立 “技能 + 思政” 双维度评价标准。
在技能考核中增设思政指标:如《编程课程》考核,除评估程序正确性,还需评价 “代码规范性”(体现严谨)、“团队协作表现”(如是否帮助组员解决问题);《组装维护》考核,除评估装机速度,还需检查 “工具归位情况”(体现条理)、“安全操作意识”(如佩戴静电手环)。
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让学生自评(总结 “本次项目中我如何践行诚信”)、小组互评(打分 “组员的责任担当程度”),再结合教师评价形成最终成绩;对校企合作课程,邀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实习中的 “职业态度”(如是否按时到岗、是否服从安排),确保评价贴合岗位需求。
三、实施保障:提升教师 “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是思政融入的关键。学校可组织计算机教师参与 “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习思政元素挖掘方法;开展 “跨科备课”,让计算机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设计教案(如思政教师协助梳理《网络安全法》中的德育点);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岗位对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让思政教学更接地气。
结语
中职计算机教学融入思政元素,需立足专业、贴近实操,将 “价值引领” 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挖掘内容关联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既能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又能培养其职业素养与正确价值观,最终实现 “德技并修” 的育人目标,为数字经济领域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